“傳統中醫認為,艾灸起泡或流膿是排毒的表現,確實能有更好的療效,但由于自行艾灸難以把握起泡的程度,對皮膚損傷過大,可能造成其他問題,所以現在普遍推薦溫和的艾灸,以不起泡為宜。一般,時間在半小時左右,與身體相距約3—5厘米,具體以個人耐受能力為原則,不必強忍疼痛。如果灼燒感很明顯,應該隨時調整,比如離身體再遠一些或停止調理,以免弄傷皮膚?;箍山柚暮械韌庥悶骶呃醇跎偎鶘?。”湖北省中醫院針灸科周仲瑜教授介紹,艾灸是以艾絨為灸材,點燃后放置在腧穴或病變部位,進行熏熨。在溫熱和藥物的共同作用下,溫通氣血、扶正祛邪,可以防病治病,對關節炎、老寒腿、痛經等都有很好的療效。常用的艾灸分為艾炷灸和艾條灸。
艾條灸目前多用懸起灸,這種灸法在灸治過程中只覺得施灸局部有溫熱感,而無灼痛。與艾炷灸相比,艾條灸施灸方便易行,故老百姓多自行在家做艾條灸。因為并非專業醫護人員,百姓自己做艾灸時存在一些誤區,要注意以下五個方面:
一是分體質。艾灸適宜虛證和寒證,如虛弱怕冷、久病久泄、關節冷痛、寒咳哮喘、風寒感冒等;不適合實證和熱證患者,如上火、口舌生瘡、大便干結、小便短黃、發熱等。
二是分人群。青壯年和男性可以多灸,婦女和兒童宜減量、少灸,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灸。
三是分身體狀況。極度疲勞,過度饑餓、口渴,醉酒時都不宜調理,尤其是患有胃腸疾病的人更應該注意這些。大悲、大喜、大怒等情緒不穩定時也不宜用,否則會使艾灸的效果大打折扣。
四是分穴位。常灸的穴位主要是足三里、關元和神闕,這些穴位能激發人體正氣,增強抗病能力,起到保健作用。最好不要在面部、陰部施灸,以防形成瘢痕,影響美觀。
五是分時間。做艾灸前應接受醫生的指導,一般灸一小時左右,時間不能過長,一天灸1-2次。施灸時間過長、次數過多可能會出現發熱、口渴、上火、皮膚瘙癢等癥狀,有的還會起紅疹。
青島艾草堂打造專業的艾灸養生店,愿與在青島艾灸的您一起創造健康人生。